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瘟(小反刍兽疫)是什么症状与治疗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PPR),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山羊高度感染,野生小反刍兽偶发。

该病系发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地区,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中东国家和南亚、西亚地区。2010年后我国开始重视该病。本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根据2003年后周边国家疫情形势,将其定为一类病,开展定点监测和强制免疫。

【流行病学】自然发病主要见于山羊、绵羊、羚羊、白尾鹿等小反刍兽,以山羊最易感,且表现强烈,常呈最急性型,即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痊愈,或不呈现临床症状。牛、猪偶见隐性感染,常为亚临床经过,2~18个月的幼龄动物易感。

本病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亚临床的羊最为危险。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大量病毒。直接接触患病或隐性感染动物,或直接接触前述两类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喷嚏、咳嗽飞液也可传播,还可能经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传播,或通过已感母羊产前1天、产后45天的乳汁传播。非疫区多因引入动物导致扩散。

本病流行的季节特征不明显。首次感染的易感动物群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时病死率可达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50%,老疫区呈零星发生,幼年动物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症状】因动物的品种、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同,表现明显的感染性差异。

1.最急性型:见于山羊,平均2个月的潜伏期后,出现40~42℃高热,精神沉郁,感觉迟钝,绝食,炸毛,常见流泪和流浆液性、黏性鼻涕。口腔黏膜溃烂,或未见此症即死亡。多见脊髓充血、体温下降,陡然死亡,整个病程5~6天。

2.急性型:潜伏期3~4天,症状同最急性型,但病程较长,临床多见于成年绵羊或山羊的公羊、褐羊、空怀羊。发病急剧,41℃高热稽留3~5天,初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鼻镜干燥,鼻流黏性或脓性涕,污堵鼻孔,呼气恶臭,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渐呈广泛性黏膜损坏,大量流涎。发热5天起,口腔黏膜现溃疡灶,严重病例可见齿龈、腭、颊、舌、乳头等处溃烂灶,舌被一层微白色恶臭浮膜,牵拉脱落后现鲜红舌面。后期可见出血的水状腹泻,病羊严重脱水、衰竭,常伴咳嗽、胸现湿啰音及腹式呼吸,死前体温下降。母羊常伴有外阴-阴道炎,常有黏性、脓性分泌物,或流产。病程8~10天。转归不一,可伴发其他病死亡,也可痊愈,或转慢性型。

3.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延长到10~15天,多见于急性之后。早期症状同上,口、鼻、下颌部的结节和脓疱是本症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疱炎混淆。

【剖检变化】与牛瘟相似。特殊病变是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眼观病变,严重者延及硬腭或咽喉。

【防控】本病为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应通过加强入境检疫强化监测防止传入。国内重点监测区和边境隔离区通过强制免疫提高羊群的免疫力。一旦发现,立即上报,按一类病防控预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