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养羊大片吸虫病的怎么诊断与如何治疗-蠕虫病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引起的疾病。本病还可感染牛、骆驼、鹿、猪、马、驴、骡、兔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人也可感染。

【病原】  (1)肝片吸虫 呈扁平叶状。新鲜虫体为棕灰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图10-1)。虫体大小为(20~30)毫米×(8~10)毫米,虫体前端有一个锥状突起,头锥的基部突然增宽,称为“阔肩”,以后逐渐变窄。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腹吸盘稍大,位于阔肩水平线稍后方。虫卵呈椭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为(133~157)微米×(63~91)微米。

图10-1 肝片吸虫成虫

(2)大片吸虫 在形态上与肝片吸虫相似,“阔肩”不明显,两侧缘较平行,后端钝圆。大小为(25~75)毫米×(5~12)毫米。虫卵为黄褐色,长卵圆形,大小为(150~190)微米×(75~90)微米。

【发育史】 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淡水螺作为它的中间宿主,在我国主要是小土蜗螺。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肝脏胆管内,产生虫卵,虫卵随胆汁入肠腔,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或小土蜗螺)即钻入体内,经胞蚴、雷蚴或子雷蚴等阶段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面或植物叶上形成囊蚴,终末宿主吞食囊蚴而感染。

囊蚴进入终末宿主肠道,经三种途径进入肝脏:从胆管开口钻入肝脏;或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入肝脏;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从肝脏表面钻入肝脏。到达肝脏后,穿破肝实质,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需2~4个月,成虫可在终末宿主体内存活3~5年。

【发病规律】 肝片吸虫病在我国普遍存在。多发生于地势低洼的牧场、稻田地区和江河流域等。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终末宿主感染多在夏秋季节,多雨或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可促使本病流行。感染季节决定了发病季节,幼虫引起的疾病多在秋末冬初;成虫引起的疾病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的长短一般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

1. 急性型

是由幼虫引起,吞食囊蚴后2~6周发病,多见于绵羊,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衰弱,迅速发生贫血。肝区扩大,触压和叩打有痛感。结膜由潮红黄染转为苍白黄染。消瘦,腹水。重者在几天内死亡,不死者转为慢性型。

2. 慢性型

是由成虫引起的,病羊明显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下颌及胸下水肿,早晨明显,运动后可减轻或消失。间歇性瘤胃臌气和前胃弛缓,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妊娠羊易流产,重者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诊断】 根据发病规律、临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等综合判定。粪便检查用沉淀法或尼龙筛淘洗法。只见少数虫卵而无临床症状时,只能视为带虫现象。急性病例检不出虫卵时,可用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

(1)三氯苯唑(肝蛭净) 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效。

(2)丙硫苯咪唑(阿苯哒唑) 10~1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对童虫有一定的疗效。

(3)硝氯酚 4~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针剂可按0.75~1毫克/千克体重,深部肌内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

(4)硫双二氯酚(别丁) 100毫克/千克体重,配成悬液灌服。

【预防】 预防可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 驱虫的时间和次数视流行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南方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北方每年可进行2次驱虫。流行严重地区,要注意对带虫动物的驱虫。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

(2)放牧 尽量选择高燥地方放牧或兴建牧场。在感染季节放牧时,应每经1.5~2个月轮换一块草地。

(3)饲养卫生 避免饮用地表非流动水,在湿洼地收割的牧草,晒干后存放2~3个月后再利用。

(4)消灭中间宿主,搞好灭螺工作 灭螺可用烧荒、洒药、疏通放牧地上的小水沟以及饲养水禽等措施。

(5)根据患病肝脏的感染程度,全部或部分废弃。废弃的动物肝脏须经高温处理后再作动物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