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的治疗方案与如何诊断-蠕虫病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裸头属、副裸头属、莫尼茨属、曲子宫属、无卵黄腺属的多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疾病的总称。常见虫体有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均为大型绦虫,共同特征为虫体呈乳白色、背腹扁平长带状。本病主要特征为消瘦、贫血、腹泻,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
【病原】 病原主要有莫尼茨属、曲子宫属和无卵黄腺属的绦虫。
莫尼茨绦虫为乳白色,扁平带状,长为1~6米(图10-2)。头节呈球形,有4个吸盘,体节短而宽,每个成熟的节片里,各有两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体节的两侧边缘。
图10-2 莫尼茨绦虫成虫
曲子宫属绦虫长约2米,成熟节片内有一组生殖器官。子宫呈横行直管状,并有很多弯曲的侧支。
无卵黄腺属绦虫的节片较狭窄,成熟节片有一组生殖器官。子宫呈袋状,位于节片中央,没有卵黄腺。
【发育史】 这三个属的绦虫的发育规律相似。虫卵随粪散布并污染外界环境。虫卵被某些种类的地螨吞食后,卵中的六钩蚴在中间宿主体内生长发育为似囊尾蚴。牛、羊等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幼虫吸附在牛、羊的小肠黏膜上,经4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牛、羊体内可寄生2~6个月。
【流行特点】 莫尼茨绦虫成虫可寄生于牛、羊小肠,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虫卵内六钩蚴逸出发育为似囊尾蚴,牛、羊吃草时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
由于地螨主要分布在潮湿、肥沃的土地里,在早晨、黄昏及阴天较活跃。在雨后的牧场上,地螨数量显著增加。所以,此时此地放牧最易感染。北方地区5~8月为感染高峰期,南方4~6月为感染高峰期。
【症状】 轻度感染或成年动物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羔羊感染后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经常腹泻、肠臌气、下痢,粪便中常混有孕卵节片。逐渐消瘦、贫血。寄生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阻塞,甚至破裂。虫体的毒素作用,可引起幼畜出现回旋运动、痉挛、抽搐、空口咀嚼等神经症状。严重者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肠黏膜有出血。有时可见肠阻塞或扭转。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粪便检查、剖检发现虫体进行综合诊断。流行病学因素主要注意是否为放牧羊,尤以幼龄羊多发,是否为地螨活跃时期,并检查地螨的阳性率。患病羊粪便中有孕卵节片,不见节片时用漂浮法检查虫卵(图10-3)。未发现节片或虫卵时,可能为绦虫未发育成熟,因此可考虑应用药物进行诊断性驱虫。剖检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图10-3 低倍镜下的莫尼茨绦虫虫卵(胡士林 拍摄)
【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硫双二氯酚 羊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1次口服。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腹泻,但可在2天内自愈。
(2)氯硝柳胺(灭绦灵) 羊每千克体重60~75毫克,1次口服。
(3)丙硫咪唑 羊每千克体重15毫克,1次口服。
(4)吡喹酮 羊按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口服。
【防治措施】 对羔羊在春季放牧后4~5周进行成虫期前驱虫,间隔2~3周后再驱虫1次。成年羊每年可进行2~3次驱虫。注意驱虫后粪便的处理。
感染季节避免在低湿地放牧,并尽量不在清晨、黄昏和阴雨天放牧,以减少感染。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轮牧。
对地螨滋生场所,采取深耕土地、种植牧草、开垦荒地等措施,以减少地螨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