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包虫病的症状与如何治疗用药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棘球蚴病也叫囊虫病或包虫病,俗称肝包虫病。所有哺乳动物都可受到棘球蚴的感染而发生棘球蚴病。绵羊和山羊都是中间宿主。它不但侵害家畜,而且使人畜遭受侵袭后,引起严重的病害。因此,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绦虫蚴病,它不仅危害畜牧业,而且对公共卫生有很大影响。羊只发生本病以后,可使幼羊发育缓慢,成年羊的毛、肉、奶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患病的肝脏和肺脏大批废弃,因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是细粒棘球蚴,又称单房棘球蚴,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呈包囊状,大小也很不一致,小的只有豌豆粒大,大的如人头大,甚至更大,可达十几千克至数十千克。棘球蚴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为乳白色的角质层,内层叫做生发层,前者是由后者分泌而成。棘球蚴囊包内含有液体,在生发层上可长出生发囊,在生发囊内壁上又可长出头节,有些生发囊脱离生发层,或有些头节脱离生发囊,游离在囊液中称“棘球砂”。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最小的一种,长度3~6毫米,宽0.5~0.6毫米,雌雄同体,包括头节、颈节、幼节、成节及孕节各一。头部略尖,呈梨形,顶突上有2圈小钩,28~50个,有4个吸盘。幼节最小,成节较幼节长1倍,孕节占整个虫体的一半还多,子宫内充满虫卵(500~800个),因而膨胀,以致破裂,释出虫卵。虫卵大小为(32~36)微米×(25~30)微米,内含一个六钩蚴。
【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孕卵节片随犬、狼、狐狸等禽肉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孕节蠕动或破裂而污染牧草、牧地、水源、畜舍等,当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猪、马等40多种动物随牧草、饲料或饮水吞食了这种虫卵时,即感染棘球蚴病。虫卵在中间宿主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穿入肠壁黏膜的血管中,随血流带到肝、肺或其他组织器官中,但以肝和肺最易受棘球蚴的寄生,其他器官中较少见。棘球蚴发育缓慢,至感染后3个月才长到直径约5毫米,5个月可达10毫米,其生长可持续数年之久。犬等终末宿主吃了病畜的肝、肺,棘球蚴进入肠道后,其头节固定在肠壁上,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可在宿主肠道内生活6个月左右。人若误食虫卵,也可感染棘球蚴病。棘球蚴在人体内生长发育长达10~30年。
【症状】 棘球蚴轻度或初期感染都无症状。
严重感染时,有长期慢性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叩诊肺部,可以在不同部位发现局限性半浊音病灶;听诊病灶时,肺泡呼吸音特别微弱或完全没有。当肝脏受侵袭时,叩诊可发现浊音区扩大,触诊浊音区时,羊表现疼痛。当肝脏容积极度增加时,可观察右侧腹部稍有膨大。绵羊严重感染时,营养不良,被毛逆立,容易脱落。如棘球蚴破裂者全身症状迅速恶化,通常会窒息死亡。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虫体经常寄生的肝脏和肺脏。可见肝、肺表面凹凸不平,重量增大,表面有数量不等的棘球蚴囊泡突起;肝脏实质中亦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棘球蚴囊泡(图10-5)。棘球蚴内含有大量液体,除不育囊外,液体沉淀后,可见有大量包囊砂。有时棘球蚴发生钙化和化脓。有时在脾、肾、脑、脊椎管、肌肉、皮下亦可发现棘球蚴。
图10-5 绵羊肝脏表面突出的棘球蚴囊泡(郭建强 拍摄)
【诊断】 对感染棘球蚴动物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往往尸体剖检时才能发现。动物和人均可采用皮内变态反应检查法进行诊断,其操作方法是:取新鲜棘球蚴囊液,无菌过滤(使其不含原头蚴),在动物颈部注射0.1~0.2毫升,注射5~10分钟观察皮肤变化,如出现直径0.5~2厘米的红斑,并有肿胀或水肿为阳性。应在距注射部位相当距离处,用等量生理盐水同法注射以作对照。间接血凝试验(IHV)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动物和人感染棘球蚴有较高的检出率。
【治疗】 对棘球蚴手术摘除为最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注意包囊绝对不可破裂。也可选用丙硫咪唑,绵羊60毫克/千克体重,连服2次;吡喹酮,25~3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预防】 对牧羊犬和散养犬定期进行驱虫,排出的粪便发酵处理;对犬提倡拴养,以免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牛、羊宰杀后如发现含有脑多头蚴、棘球蚴的脏器组织,要及时销毁或高温处理,防止犬吃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让犬、猫与人同室,不与犬亲昵接吻,饭前洗手,不饮生水。流行严重区域可对羊使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