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鼻蝇蛆病什么症状与治疗方法用药-体表寄生虫病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狂蝇又称羊鼻蝇,它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或其附近的腔窦中,引起慢性鼻炎。临床上以流鼻涕为特征。

【病原】 羊狂蝇属狂蝇科、狂蝇属。成虫体长10~12毫米,淡灰色,略带金属光泽,形状似蜜蜂,头大呈黄色,体表密生短细毛,有黑斑纹,翅透明,口器退化。幼虫体长由l毫米逐步生长,发育成第三期幼虫时,长达28~30毫米,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前端尖,有2个黑色口前钩,虫体背面无刺,成熟后各节上具有深褐色带斑,腹面各节前缘具有小刺数列,虫体后端平齐,凹入处有2个“D”形气门板。

【发育史】 成虫野居,不采食,交配后,雄蝇死亡。雌蝇生活至体内幼虫形成后,冲向羊鼻产出幼虫(一次产幼虫20~40只),每只雌蝇数天内可产幼虫500~600只。幼虫迅即爬入鼻腔,在其中蜕化2次,变为第三期幼虫,再逐渐移向鼻孔,随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地入土化蛹,蛹期1~2个月,最后从蛹羽化为成虫。

【流行病学】 羊狂蝇蛆主要寄生于绵羊,间或寄生于山羊。在较冷地区,第一期幼虫生活期约9个月,蛹期可长达49~66天;温暖地区,第一期幼虫需25~35天,蛹期为27~28天。因此,本虫在我国北方每年仅繁殖1代,而在温暖地区,则每年繁殖2代。

【症状】 成虫在侵袭羊群产幼虫时,羊只不安,互相拥挤,频频摇头,喷鼻,或以鼻孔抵于地面,或以头部埋于另一只羊的腹下或腿之间,严重扰乱羊的正常生活和采食,使羊生长发育不良,消瘦。

当幼虫在羊鼻腔内固着或移动时,以口前钩和体表小刺机械地刺激和损伤鼻黏膜,引起黏膜发炎和肿胀,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干涸后形成鼻痂,并使鼻孔堵塞,呼吸困难,患羊表现为打喷嚏,摇头,甩鼻子,磨牙,磨鼻,眼睛水肿,流泪,食欲减退,日益消瘦,数日后症状逐渐减轻,但发育到第三期幼虫时,虫体增大、变硬,并逐步向鼻孔移动,症状又有所加剧。少数第一期幼虫可移行入鼻窦,致鼻窦发炎,甚至引起脑膜炎。患羊表现运动失调,作旋转运动。

【诊断】 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可初诊为本病。为了早期确诊,可用药液喷羊鼻腔,收集用药后的鼻腔喷出物,发现死亡的幼虫,即可确诊。

【治疗】 伊维菌素按0.2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氯氰碘柳胺按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2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可杀死各期幼虫。

【预防】 在本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应重点消灭幼虫,每年夏、秋季节,应定期用1%敌百虫喷、擦羊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