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得了口蹄疫怎么治疗及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口蹄疫是主要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核酸为单股的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具有多形性和易变异性。已知的病毒有7个血清型,即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Ⅰ型。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同一主型不同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免疫性。病毒在实验和流行过程中都可能引起变异,流行初期和流行末期的病毒毒型可能不同,实践中疫苗的毒型与流行毒型不同时,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我国主要是A型、O型和亚洲Ⅰ型。
本病毒的致病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都很强,自然情况下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皮毛传染性可保持数周至数月。但对紫外线、热、酸和碱等敏感。直射阳光60分钟,煮沸3分钟,0.2%~0.5%过氧乙酸、2%~4%氢氧化钠、1%~2%福尔马林溶液能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
【流行特点】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的后期和痊愈后的动物是本病最危险的传染源。患病动物通过水疱皮、水疱液以及发热期的奶、眼泪、口涎、尿、粪便等向外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运输工具、饲养工具、饲料、饮水、垫草、饲养管理人员以及犬、猫、鼠类、家禽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几天内即可波及全群或某一地区,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一般为1%~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有时也呈地方流行性。有一定的周期性。
【症状】 潜伏期1周左右。病初病羊出现体温升高、肌肉震颤、流涎、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病羊硬腭和舌面、四肢的蹄叉和趾间以及乳房等处出现水疱。起初水疱只有豌豆到蚕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水疱中初为淡黄色透明液体,之后变混浊,破溃后,若护理得好,不被感染,很快痊愈;若被细菌感染,将导致严重跛行。绵羊的蹄部变化比较明显;而山羊的口腔变化明显。成年羊病死率较低,羔羊常表现为心肌炎和出血性胃肠炎,病死率可达25%~50%。
【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等处出现水疱和烂斑外,严重者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也有烂斑和溃疡,真胃和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出血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图9-1),心脏似煮熟状。
图9-1 波尔山羊病羔“虎斑心”(胡士林 拍摄)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确诊时和提供防疫用苗时,必须进行毒型鉴定。采取病羊血清或水疱皮、水疱液(置于50%甘油生理盐水中)送诊断部门做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乳鼠中和试验进行毒型鉴定,也可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进出口羊血清检测,利用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技术检测口蹄疫病毒国内外都有报道。
本病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疱病和蓝舌病相鉴别。
(1)口蹄疫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鉴别 羊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发生于幼龄羊,病的特征是在口唇部水疱、脓疱以及疣状厚痂,病变是增生性的,一般无体温反应。病料电镜观察可发现呈编织线团样构造的羊口疮病毒。
(2)口蹄疫与蓝舌病的鉴别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蓝舌病则主要通过库蠓叮咬传播。口蹄疫牛、猪易感性高,均可感染发病;而蓝舌病在牛发病较少,猪一般不感染。口蹄疫的烂斑是因水疱破溃而发生,而蓝舌病的溃疡不是水疱破裂形成的;口蹄疫病毒豚鼠感染,而蓝舌病病毒豚鼠不感染。
【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加强检疫,购入羊时,必须先检疫,购入后要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方可混群;禁止从疫区购入羊、羊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定期消毒。常发地区应定期用相应毒型的口蹄疫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常用的疫苗是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苗,羔羊每只1毫升,成年羊每只2毫升,皮下注射。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发生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上报疫情,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病料的采取(最好在水疱未破裂前进行),送实验室确诊定型。确诊后划定并封锁疫点、疫区,扑杀患病羊,尸体焚烧或深埋;对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假定健康羊接种流行毒株口蹄疫疫苗;对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要随时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2%~4%的氢氧化钠溶液;待最后一只病羊处理之后,14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最终大消毒后解除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