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治疗方法及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本病规定为A类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本病毒呈多型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

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细胞及睾丸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合胞体。将病料接种于原代羊肾细胞时,一般在5天内产生细胞病变,即细胞变圆、聚集,最终形成合胞体。合胞体的细胞核以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细胞及睾丸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合胞体。合胞体的细胞核以环状排列,呈“钟表面”样外观。

本病毒对热、紫外线、干燥环境、强酸强碱等非常敏感,因此不能在常态环境中长期存活。本病毒无血凝性,但其抗体可以抑制麻疹病毒凝集猴红细胞。

【流行特点】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状态的羊尤其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常常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

1. 最急性型

常见于山羊,潜伏期2天。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拒食,流浆液性鼻液。常有齿龈出血,有时口腔黏膜溃疡。病初便秘,相继大量腹泻,体力衰竭而死亡。病程5~6天。

2. 急性型

潜伏期3~4天。病初高热(41℃以上),稽留3~5天,厌食,鼻镜干燥,眼、鼻分泌物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堵塞鼻孔(图9-2)。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黏膜出现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上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病死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病死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母羊经常发生外阴-阴道炎,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有的孕羊发生流产。病程8~10天,有的痊愈或转为慢性。

图9-2 病羊口、鼻腔流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郭建强 拍摄)

3. 亚急性或慢性型

常见于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之后。特有的症状是口腔或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和脓疱,通常见于病的晚期。

【病理变化】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该病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鉴定 可用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黏膜或病死动物的脏器(如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脾脏、大肠和肺脏)等病料接种适当的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料样品中存在病毒,然后用标记抗体、电镜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鉴定。也可用电镜技术和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

(2)血清学方法 常有的方法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通常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检测,当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具有示病意义。

该病应与牛瘟进行区别,小反刍兽疫可引起山羊和绵羊临床症状,但被感染的牛不表现症状,因此仅限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首先怀疑为小反刍兽疫。

【防治】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受威胁地区可用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颈部皮下注射1毫升,4~6天可产生免疫,免疫期为1年。在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本病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本病规定为A类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本病毒呈多型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

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细胞及睾丸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合胞体。将病料接种于原代羊肾细胞时,一般在5天内产生细胞病变,即细胞变圆、聚集,最终形成合胞体。合胞体的细胞核以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细胞及睾丸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合胞体。合胞体的细胞核以环状排列,呈“钟表面”样外观。

本病毒对热、紫外线、干燥环境、强酸强碱等非常敏感,因此不能在常态环境中长期存活。本病毒无血凝性,但其抗体可以抑制麻疹病毒凝集猴红细胞。

【流行特点】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状态的羊尤其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常常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

1. 最急性型

常见于山羊,潜伏期2天。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拒食,流浆液性鼻液。常有齿龈出血,有时口腔黏膜溃疡。病初便秘,相继大量腹泻,体力衰竭而死亡。病程5~6天。

2. 急性型

潜伏期3~4天。病初高热(41℃以上),稽留3~5天,厌食,鼻镜干燥,眼、鼻分泌物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堵塞鼻孔(图9-2)。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黏膜出现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上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病死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病死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母羊经常发生外阴-阴道炎,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有的孕羊发生流产。病程8~10天,有的痊愈或转为慢性。

图9-2 病羊口、鼻腔流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郭建强 拍摄)

3. 亚急性或慢性型

常见于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之后。特有的症状是口腔或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和脓疱,通常见于病的晚期。

【病理变化】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该病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鉴定 可用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黏膜或病死动物的脏器(如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脾脏、大肠和肺脏)等病料接种适当的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料样品中存在病毒,然后用标记抗体、电镜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鉴定。也可用电镜技术和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

(2)血清学方法 常有的方法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通常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检测,当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具有示病意义。

该病应与牛瘟进行区别,小反刍兽疫可引起山羊和绵羊临床症状,但被感染的牛不表现症状,因此仅限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首先怀疑为小反刍兽疫。

【防治】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受威胁地区可用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颈部皮下注射1毫升,4~6天可产生免疫,免疫期为1年。在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本病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