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痘怎么治疗及症状诊断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羊痘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以绵羊痘多见。

【病原】 痘病毒核酸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大小为(200~390)纳米×(100~260)纳米,有囊膜。可形成包涵体。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同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其宿主虽然不同,但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抗原性方面均大同小异,在血清学上也有些交叉反应。

痘病毒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痂块中可以存活6~8个月。对热抵抗力不强,在55℃时2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0.5%福尔马林、0.01%碘溶液等可在数分钟使病毒死亡。

【流行特点】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水疱液、脓疱液、脱落的痂皮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的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易引起妊娠母羊发生流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羊舍狭窄、拥挤、阴暗潮湿、卫生和通风不良,可使流行加剧和病情加重。

【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6~8天,短的2~3天,长的达15~16天。

1. 典型羊痘

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结膜潮红;流鼻液(浆液性鼻涕或脓性鼻涕),呼吸、脉搏增数。1~4天后,在身体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眼周围、鼻、唇、颊、四肢、尾内侧、乳房、阴唇、阴囊和包皮上)出现红斑,再经1~2天后形成丘疹(凸出于皮肤表面的灰红色硬结,指压后变为苍白色),丘疹逐渐增大(图9-3),变成水疱(灰白色或淡红色,充满浆液),以后由于白细胞浸润和化脓菌的侵入变成脓疱,进而脓疱破溃,内容物逐渐干涸,形成棕色痂皮,约经7天,痂皮脱落后留下一个红色瘢痕(以后颜色逐渐变淡),病羊康复。

图9-3 病羊尾根腹侧及外阴部有许多特殊的痘疹(郭建强 拍摄)

2. 非典型羊痘

有的病羊出现轻度体温升高,不出现或仅有少数痘疹,或出现丘疹后不再继续发展,即逐渐消散痊愈;有的病羊见痘疱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羊痘疱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相当深的溃疡,发出恶臭气味,病死率达20%~50%。

【病理变化】 除上述体表所见病变外,剖检可见胃黏膜上有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坚实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的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口腔、舌面、咽喉部和支气管黏膜亦常有痘疹;肺痘发生率为25%左右。

【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症状、病变作出诊断;非典型病例可结合同群羊发病情况作出诊断。另外,采取丘疹组织涂片,按莫洛佐夫镀银染色法染色,镜检若在胞质内发现深褐色球菌样颗粒(原生小体)即可确诊。

本病应注意与丘疹性湿疹和绵羊传染性脓疱等疾病相区别。丘疹性湿疹无传染性,不发热,无痘疹的特征性过程。

【防治】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毫升,4~6天可产生免疫,免疫期为1年。预防用山羊痘细胞弱毒疫苗,以0.5毫升皮内接种或1毫升皮下接种,效果很好。

发病时,立即隔离或淘汰病羊,未发病者紧急接种疫苗。封锁疫点、疫区,严格消毒污染的环境,尸体深埋处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皮肤病变部位涂擦碘酊,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康复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预防量成年羊每只5~10毫升,小羊每只2.5~5毫升,治疗量加倍,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