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蓝舌病怎么治疗及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他反刍动物也可能被感染,呈隐性感染。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且口腔黏膜及舌发绀,因此命名为蓝舌病。病羊,特别是病羔羊由于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核酸为双股RNA病毒。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血清型的地区分布不同,由于病毒有基因序列漂移和重配现象存在,今后还可能有新的血清型出现。病毒存在于病畜血液和各器官中,在50%甘油中可以存活多年,在pH值为6.5~8.6稳定。病毒对紫外线有一定的抵抗力,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不敏感。含有酸、碱、次氯酸钠、吲哚的消毒剂很容易杀灭蓝舌病毒。
【流行特点】 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本病主要通过伊蚊和库蠓两个属的蚊虫吸血而传播。绵羊虱也能机械传播本病。病毒也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易感,尤其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山羊的易感性较低。本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症状】 潜伏期为3~8天。病初体温高达40.5~41.5℃,稽留5~6天。表现厌食、精神沉郁,离群,流涎。口唇水肿,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呈青紫色,几天后,口腔连同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鼻流黏液性分泌物,结痂后,引起呼吸困难和鼻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膝行、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病程一般为6~14天,发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时可高达90%。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一般比较轻微。
【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和唇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状。瘤胃有暗红色区,其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肌间有浆液和胶胨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点或红线,深层充血、出血,有时有蹄叶炎变化。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有小点出血。有的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可采取病料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
核酸探针技术已用来鉴定病毒的血清型和血清型基因差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已用于绵羊血中蓝舌病病毒核酸的检测。
【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羊。加强国内疫情监测,切实做好冷冻精液的管理工作,严防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夏季宜选择高地放牧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夜间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库蠓),做好牧场的排水工作。在流行地区可在每年发病季节前1个月接种疫苗,目前所用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以弱毒疫苗比较常用。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对病羊或分离出病毒的阳性羊,应予以扑杀。对疫区内和受威胁区未发病的羊,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