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口疮(传染性脓疱)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上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主要危害羔羊。

【病原】 传染性脓疱病毒又称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核酸为双股的DNA,有囊膜。大小为(200~350)纳米×(125~175)纳米。本病毒对外界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对日光和寒冷的抵抗能力很强。但对温度较为敏感,在60℃时30分钟或煮沸3分钟均可使其灭活,对乙醚、氯仿、苯酚等敏感。2%的福尔马林浸泡20分钟及紫外线照射10分钟均能使病毒灭活。

【流行特点】 病羊和带毒羊是传染源。本病主要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自然感染主要因购入病羊或带毒羊而传入健康羊群,或者是通过将健康羊置于曾有病羊用过的厩舍或污染的牧场而引起。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无性别和品种的差异,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并常为群发,成年羊同样有易感性,但发病较少。本病多发于秋季。

【症状】 潜伏期为4~7天。在临床上按感染部位不同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病型,也偶见有混合型。

(1)唇型 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病羊首先在口角或上唇出现散在的小红斑,很快变成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图9-4),脓疱破溃后,呈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郭等部,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

<img ” src=”http://www.yangyangqun.com/wp-content/uploads/2019/09/Image00283.jpg” />

图9-4 病羊在唇部形成大量脓疱(胡士林 拍摄)

(2)蹄型 只发生于绵羊,多为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全部蹄端同时或相继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3)外阴型 此型少见,阴道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在疼痛肿胀的阴唇和附近的皮肤上有溃疡,乳房和乳头的皮肤上(多因病羔吃乳时传染)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在公羊,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诊断】 根据特征的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不难作出诊断。当诊断有困难时,可分离培养病毒或对病料进行负染色直接进行电镜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变态反应等方法。本病应与羊痘、蓝舌病、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防治】 预防要注意防止黏膜、皮肤发生损伤,特别是幼羔,加喂适量食盐。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买畜产品。如必须从情况不明,特别是可疑的羊场购入羊只,应隔离检疫2~3周,进行详细检查,同时应将蹄部彻底清洗和进行多次消毒。在本病流行地区,可使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疫苗毒株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

发病时,应对全部羊只进行检查,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并用2%氢氧化钠溶液、10%的石灰乳或20%的草木灰水彻底消毒用具和羊舍。

病羊治疗,如病变为唇型和外阴型,可先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5%碘酊甘油(1︰1),每天2~3次。如为蹄型,可将病蹄在5%的福尔马林中浸泡1分钟,必要时每周重复1次,连续3次,或每隔2~3天用3%的龙胆紫、1%苦味酸或10%的硫酸锌酒精溶液重复涂擦。对严重病例应给予支持疗法,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