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绵羊肺腺瘤病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绵羊肺腺瘤病又称绵羊肺癌或驱赶病,是绵羊的一种慢性、接触性肺脏肿瘤性疾病,以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无纤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原发性腺瘤状结节、咳嗽、呼吸困难、大量浆液性鼻液和渐进性消瘦为主要特征。

1825年,南非最早发现绵羊肺腺瘤病病例。绵羊肺腺瘤病已遍布所有养羊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严重影响着世界养羊业的发展。本病潜伏期长、检测较为困难,因而对其危害的评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尚未得到重视。

【病原】 病原为驱赶病病毒(JSR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的β-反转录病毒属,绵羊肺腺瘤病是由外源性JSRV(exJSRV)引起的,而内源性JSRV(enJSRV)生物学效应目前还不清楚,长期的演化理论表明,它们的有益方面大于有害方面。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电镜观察负染病毒粒子直径约为107纳米,囊膜表面布满长10~12纳米的纤突。病毒粒子在蔗糖中的沉降系数为60~70S,浮力密度为1.15~1.20克/毫升。本病毒尚无体外培育的方法,只能用病料经鼻、气管接种易感绵羊,发病后从肺脏及其分泌物中获得病毒。本病毒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无纤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特殊嗜性,在患羊淋巴组织、肺泡巨噬细胞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仅有低水平表达。不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的OPA病例均不能检出特异性循环抗体。JSRV的抵抗力不强,56℃经30分钟可被灭活;对氯仿、去污剂、酸性环境和甲醛亦敏感;-20℃条件下在病羊肺泡细胞中可存活几年。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以母羊发病居多,但美利奴绵羊最易感,偶尔也见于山羊。本病自然病例的潜伏期长达1~3年,以5岁以下的成年绵羊多发,3~4岁为发病高峰期。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自然条件下,也可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也有报道称妊娠母羊通过胎盘而使羔羊感染发病。羊群活动激起的灰尘刺激、细菌及寄生虫侵袭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也可通过人工感染诱发,用病羊肺肿瘤组织的无细胞滤液、鼻腔分泌物或肺灌洗液在鼻腔或气管内接种1日龄羔羊,可复制此病,而且潜伏期可缩短到几周。

本病多散发,呈季节性流行,冬季多发。病毒初次感染易感羊群时,发病率可达50%~80%,当年病死率可达30%~50%,而流行一段时间后,则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可降至1%~5%。

【临床症状】 本病1~3年潜伏期后,病羊表现为进行性衰弱、消瘦和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初期,病羊行动缓慢易掉队,驱赶时,呼吸困难症状更明显,故称为“驱赶病”或“驱羊病”。后期呼吸运动明显加强,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呈腹式呼吸,听诊肺部为湿啰音,呼吸道积有大量黏液性液体,将病羊后腿抬高并驱使其向前可见鼻孔有大量泡沫性、稀薄黏液流出(晚期约500毫升/天),这就是著名的“小推车实验”,是本病的示病症状。病羊痉挛性咳嗽,常因呼吸衰竭于发病后2~3个月死亡,如混合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引起的发热,病程则可缩短为几周。本病末期,病羊贫血、消瘦、衰竭,但为缓解呼吸困难仍然保持站立姿势,以后渐渐死亡。血液检查表现为不同白细胞比例改变,且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发生障碍。

【病理变化】 肺组织因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实变、弹性下降、重量增加,是正常的2~3倍。一侧或双侧肺,特别是尖叶、心叶和膈叶的下部,出现大量淡灰红色或灰白色的肿瘤结节,外观圆形,质地坚实,直径1~3厘米,小结节可以发生融合,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大结节。肿瘤结节周围常伴有肺萎陷于肺气肿区。严重病变可形成慢性纤维性增生,质地坚实。切开肿瘤时亦可见大量液体从切面流出,切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边缘不整齐,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泡沫状液体,细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显著增大。因肿瘤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性液体使肺组织呈黏液性炎症的假象。其他器官无特殊变化。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脏可形成化脓灶,肺胸膜可与胸壁及心包膜粘连。

肺肿瘤是以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增生为特征的一种混合型腺癌。可见乳头状腺瘤散在分布于未腺瘤化的肺泡群中。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内有丰富的胞质,染色较淡,细胞核一般单个存在,少有分裂象,形态较规则,卵圆形或圆形。在肿瘤发展晚期,常常可见慢性炎性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严重时伴有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瘤细胞主要来源于肺泡表面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克拉拉细胞。这些增生脱落的细胞伴随大量渗出液体,经呼吸道从鼻腔排出。因此,镜检病羊的鼻腔分泌物,可见增生脱落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表面有突出的微绒毛,有时可见小的纤毛,肿瘤细胞仍然保持着起源部位细胞的细胞间桥粒。立方状细胞胞质内通常有特征性的板层状小体,可以判断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而柱状细胞内含有克拉拉细胞所共有的分泌颗粒和糖原,可定性为克拉拉细胞。

【诊断】 到目前为止,在绵羊肺腺瘤病羊体内还未检测到本病毒的循环抗体,也无法在体外培育传代病毒,因此不能用常规的免疫学方法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诊断绵羊肺腺瘤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依然是确诊绵羊肺腺瘤病的可靠方法,目前也出现了多种生物学诊断方法。

(1)临床综合诊断 羊只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主要症状时,而且驱赶时出现症状加重,疑似绵羊肺腺瘤病,“小推车实验”阳性是本病的示病症状。

(2)组织病理学诊断 采集死亡病羊的发生肿瘤性病变肺组织,做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特征性病理变化——上皮细胞的腺瘤状结构增生,即可确诊。生前采集病羊的鼻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增生、脱落的立方状上皮细胞,特别是当其成丛出现时,也有参考价值。

(3)分子生物学诊断 根据外源性驱赶病病毒特异的U3区设计引物,从病羊肺脏及其分泌物中提取DNA,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阳性结果即可作为确诊的指标。另据报道,用改进的PCR技术可以在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系统中检到驱赶病病毒前病毒DNA,可作为绵羊肺腺瘤病的早期诊断工具。此外,还可以对外源性JSRV特异的TM和U3区片段进行标记,作为核酸探针,对被检样品进行印迹杂交或原位杂交反应,也可以快速准确诊断绵羊肺腺瘤病。

【防治】 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尽早发现可疑病羊,并立即淘汰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此外,引进外来羊品种时应加强检疫,防止病原传入。平时搞好羊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冬春季节注意防寒保暖,严格注意羊舍的饲养密度和通风情况,保证有良好的活动空间和新鲜空气。种公羊、种母羊分开饲养,可减少水平传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