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巴氏杆菌病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绵羊和山羊发病,以高热、呼吸困难、皮下水肿等为特征。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长0.6~2.5微米,宽0.25~0.6微米,常单个存在,较少成对或成短链,革兰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制成的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深染的短杆菌,但陈旧或多次继代的培养物两极染色不明显。用印度墨汁染色镜检可见由发病动物新分离的强毒菌株有清晰的荚膜,但经过人工继代培养而发生变异的弱毒菌株荚膜变窄或消失。根据菌株间抗原成分的差异,本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在我国羊有多个血清型流行。本菌存在于病畜全身各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里,只有少数慢性病例仅存在于肺脏的小病灶内。健康动物的鼻腔或扁桃体也常带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畜禽出血性败血症的一种原发性病原,也常为其他传染病的继发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干燥和直射阳光下很快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迅速杀死,对磺胺、土霉素类敏感。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弱,普通消毒剂对本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但克辽林对本菌的消毒作用很差。

【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为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污秽、潮湿、拥挤、气候急剧变化、圈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过度劳累、长途运输等都可为本病的发病诱因。本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羊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当羊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病畜和带菌畜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

【症状】 绵羊巴氏杆菌病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多见于哺乳羔羊,往往突然发病、寒战、虚弱、呼吸困难,于数小时内死亡。

(2)急性型 精神沉郁,不食,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急促,咳嗽,鼻孔常出血,有时混有黏液性分泌物,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病初便秘,后期腹泻,有的有血便。颈部、胸下部发生水肿。病羊常虚脱而死亡。

(3)慢性型 病羊消瘦、食欲减退,流出黏液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胸下及腹部发生水肿。病羊腹泻并有恶臭,最后极度衰弱而死亡。

山羊巴氏杆菌病呈格鲁布性肺炎的病症,表现发热、咳嗽、黏液性化脓性鼻液,呼吸困难和胸廓两侧有浊音,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病的后期,四肢麻痹,卧地不起而死亡。病程平均10天。存活的山羊表现长期咳嗽。

【病理变化】 绵羊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点出血。胸腔有黄色积液,肺瘀血、小点出血和肝变(图9-5),偶见黄豆大甚至胡桃大的化脓灶。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脾脏不肿大,其他脏器水肿和瘀血,或有小出血点,病程稍长的尸体皮下呈胶样浸润,常见纤维性胸膜肺炎和心包炎,肝有坏死灶。

图9-5 绵羊肺尖叶发生肝变 (郭建强 拍摄)

病死山羊可见一侧或两侧肺脏的前下部有小叶性肝变。肝变区切面干燥,呈颗粒状,暗红色或灰红色。该处胸膜上覆盖一层纤维素膜,有时见有坏死灶或形成空洞,内含有干酪样物。

【诊断】 按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以作细菌学检验。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羊肠毒血症、急性肺炎、链球菌病相区别。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增强抵抗力。

(2)羊场要保持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

(3)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全场消毒。对初期病例,可应用抗巴氏杆菌免疫血清,对病羊每天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50~100毫升,效果很好。土霉素口服每50千克体重10~20毫克或皮下注射、肌内注射200~400毫克;或头孢噻呋每千克体重2.2毫克,一次肌内注射,每日1次或2次;或红霉素每千克体重5.5毫克,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也可将血清和抗生素同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