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羊群首页
  2. 养羊技术

羊快疫及羊猝击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真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两者可发生混合感染,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极短,死亡迅速;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变淡,常伴有腹膜炎。

【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阳性厌氧大杆菌,菌体宽0.6~0.8微米、长2~4微米,有鞭毛,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外均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当取病羊血液或脏器作抹片镜检时,常能发现单在及两三个相连的粗大杆菌,并可见其中一部分已形成卵圆形膨大的中央芽孢或偏端芽孢,有的呈无关节长丝状,其中一些可发现已断为数段。这种无关节长丝状的形态,在肝被膜的触片更易发现,这是腐败梭菌极突出的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本菌可产生α、β、γ、δ四种毒素。一般消毒药物均能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在95℃下需2.5小时方可杀死。

魏氏梭菌又名产气荚膜梭菌。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染色阳性。芽孢大而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多数菌株能形成荚膜。本菌能产生多种强烈的外毒素,主要致死毒素有α、β、ε及ι四种。这四种毒素均为蛋白质,具有酶活性,不耐热,有抗原性,用化学药物处理可变为类毒素。魏氏梭菌根据主要致死性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分为A、B、C、D、E五型,每型产生一种主要毒素及一种或数种次要毒素。

【流行特点】 (1)羊快疫 绵羊最易感,山羊较少发病。以6~18月龄、营养膘度多在中等以上的绵羊发病较多。病菌随污染的饲料、饮水进入消化道感染。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常发生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沼泽地。多见于秋、冬和早春,此时气候变化大,当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冰冻带霜的草料及体内寄生虫危害时,能促使本病发生。

(2)羊猝击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病菌随污染的饲料、饮水进入消化道感染。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症状及病理变化】

1. 羊快疫

突然发病,短期内死亡。该病常急性经过,发病突然、病程短,少数病例慢性经过故称为“快疫”。死亡慢的见有表现衰竭、磨牙、呼吸困难和昏迷;有的出现疝痛、臌气;有的表现食欲废绝,口流带血色的泡沫。排粪困难,粪团变大,色黑而软,杂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也有的排黑色稀粪,间或带血丝;或排蛋清样恶臭稀粪。病羊头、喉及舌肿大,体温一般不高,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延至1天以上的很少见。

新鲜尸体的主要损害为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显著。黏膜,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的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图9-7);黏膜下组织常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中易于凝固。心内膜下(特别是左心室者)和心外膜下有多数出现点状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出血。胆囊多肿胀。如病羊死后未及时剖检,则尸体因迅速腐败而出现其他死后变化。

图9-7 绵羊发生羊快疫真胃出现出血性炎症(郭建强 拍摄)

2. 羊猝击

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死亡是由于毒素侵害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所致。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后者暴露于空气后,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状出血。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但在死后8小时内,细菌在骨骼肌间增殖,使肌间隔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骨骼肌的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3.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根据在我国观察所见,有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两种临床表现。

(1)最急性型 一般见于流行初期。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行走时后躯摇摆。喜伏卧,头颈向后弯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现。眼未光流泪,结膜潮红,呼吸迫促。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血色。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迅速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2~6小时。

(2)急性型 一般见于流行后期。病羊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其中杂有黏稠的炎症产物或脱落的黏膜;或排油黑色或深绿色的稀粪,有时带有血丝;有的排蛋清样稀粪,带有难闻的臭味。心跳加速。一般体温不升高,但临死前呼吸极度困难时,体温可上升至40℃以上,维持时间不久即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l天左右,也有少数病例延长到数天。发病率6%~25%,个别羊群高达97%。山羊发病率一般比绵羊低。发病羊几乎100%归于死亡。

混合感染死亡的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尸体迅速腐败,腹围迅速胀大,可视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处常见有白色或血色泡沫。最急性病例,胃黏膜皱襞水肿,增厚数倍,黏膜上有紫红斑,十二指肠充血、出血。急性病例前三胃的黏膜有自溶脱落现象,第四胃黏膜坏死脱落,黏膜水肿,有大小不一的紫红斑,甚至形成溃疡;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尤以前段黏膜为甚,黏膜面常附有糠皮样坏死物,肠壁增厚,结肠和直肠有条状溃疡,并有条状、点状出血斑点,小肠内容物呈糊状,其中混有许多气泡,并常混有血液。肝脏多呈水煮色,混浊,肿大,质脆,被膜下常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切开后流出含气泡的血液,肝小叶结构模糊,多呈土黄色,有出血,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呈深绿色,少数病例肝面有绿豆至核桃大的淡黄色坏死灶,在黄色坏死灶之间有出血斑块,因而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在病程短促或死后不久的病例中多无肉眼可见变化,病程稍长或死后时间较久的,可见有软化现象,肾盂常储积白色尿液。大多数病例出现腹水,带血色。脾多正常,少数瘀血。膀胱积尿,量多少不等,呈乳白色。部分病例胸腔有淡红色混浊液体,心包内充满透明或血染液体,心脏扩大,心外膜有出血斑点;肺呈深红色或紫红色,弹性较差,气管内常有血色泡沫。全身淋巴结水肿,颌下、肩前淋巴结充血、出血及浆液浸润。肌肉出血,肌肉结缔组织积聚血样液体和气泡。肩前、股前、尾底部等处皮下有红黄色胶样浸润,在淋巴结及其附近尤其明显。

【诊断】 羊快疫和羊猝击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

如果羊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一类疾病。

羊快疫死亡羊只均有菌血症,在心血、肝脏、脾脏等脏器中都可查到病原菌,但以肝脏浆膜作触片染色镜检,除见有两端钝圆、单在或短链的大杆菌之外,还有无关节的长丝状菌,最具诊断意义。

羊猝击,用体腔渗出液、脾脏作C型魏氏梭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用小肠内容物的离心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检查有无β毒素。

羊快疫、羊猝击与羊肠毒血症、黑疫、巴氏杆菌病、炭疽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别。

【防治方法】 (1)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1~2次羊快疫、猝击二联菌苗或快疫、猝击、肠毒血症三联苗(6月龄以下的羊一次皮下注射5~8毫升,6月龄以上8~10毫升)。厌气菌七联干粉苗(羊快疫、羊猝击、羔羊痢疾、肠毒血症、黑疫、肉毒中毒、破伤风七联菌苗),这种菌苗可以随需配合。由于吃奶羔羊产生主动免疫力较差,故在羔羊经常发病的羊场,应对妊娠母羊在产前进行两次免疫,第一次在产前1~1.5个月,第二次在产前15~30天,母羊获得的免疫抗体,可经由初乳授给羔羊。但在发病季节,羔羊也应接种菌苗。

(2)发生本病时,将病羊隔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试行对症治疗。当本病发生严重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和停止发病的效果。因此,应将所有未发病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