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肠杆菌病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以新生和幼龄动物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病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以腹泻、败血症、赤痢样综合征以及肠毒血症为特征。大肠埃希菌所致的乳腺炎、子宫炎也是重要的大肠杆菌病。
【病原】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中的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两端钝圆,大小为(1.1~1.5)微米×(2.0~6.0)微米,单在或成对排列,有些菌株尤其是肠外部位分离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约50%菌有周身鞭毛,一般为4~6根。许多菌有菌毛,不形成芽孢,具有不同的血凝活性。兼性厌氧菌,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最适温度为37℃。
大肠杆菌的抗原构造及血清型极为复杂。抗原主要由菌体抗原(O抗原)、微荚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组成,此外还有菌毛抗原(F抗原)。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若干群和若干型。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是致病性菌群,而且是一种多能性病原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可引起大肠杆菌病。但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并不完全与血清型有关,而主要是取决于其所产生的特定的肠毒素,或与菌毛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黏附素的作用密切相关。目前认为,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幼龄动物腹泻,主要取决于肠毒素;此外,溶血素及神经毒素与致病性也有关系。具有K99抗原的菌株是引起犊牛、羔羊腹泻的主要致病菌。
引起羔羊大肠杆菌的病菌型,最常见的有O72︰K80(B),其他为O25、O26、O115、O117、O137等。O72︰K80可致羔羊败血症。O8、O9、O101、O15、O20、O35、O86、O78、O26、O115、O137等可致肠型大肠杆菌病。
【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病的分布极为广泛,凡是有饲养家畜、家禽以及经济动物的国家和地区均时常发生。羊出生后6天至6周多发,有时3~8个月的羊也有发生。
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菌动物的粪便以及所有被粪便污染的舍、栏、圈、笼、垫草、饲料、饮水,管理人员的靴鞋、服装等均能传播本病。
本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消化道。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舔被病菌污染圈栏、墙壁和地面,均可引起发病。经口食入最可能是大肠杆菌侵入羔羊及其他动物的感染门户。某些血清型菌株可经鼻咽部黏膜侵入动物体,并导致脑膜炎。也可经子宫、产道、脐带造成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见于冬春舍饲期间,放牧季节很少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当及栏圈棚舍卫生不良有很大关系。如圈舍保温不良,清扫不及时,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供水不足,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已经证实,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大、气候骤变,冬季寒冷、多风、暴风雪,夏季气候炎热、干燥,常暴发大肠杆菌病。
伴随养殖业生产日益现代化和集约化,畜群密度加大,圈舍占用时间长,连续使用产仔栏、圈、舍,清扫消毒不彻底,没有清洁的空置期,造成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增加了大肠杆菌病的传播机会。
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主要是硒)、蛋白质或蛋白质饲料偏高;母乳不足、奶汁过浓或过稀,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工喂养,由于人工乳在加工过程中乳清蛋白变性和乳球蛋白受到破坏,干扰了营养物的吸收和母源抗体对幼畜的保护作用,可导致大肠杆菌病发病率高。
【症状和病理变化】 羔羊大肠杆菌病临床上分为败血型及肠型两种。潜伏期数小时至2天。
(1)败血型 多发生于14~42日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5~42℃。病羔精神不振,结膜潮红,四肢僵硬,共济失调,角弓反张或侧弯。单肢或数肢划动,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有些关节肿胀、疼痛,最后昏迷。由于发生肺炎而呼吸加快。很少或不出现腹泻。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从内脏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剖检可见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某些关节,尤其是肘关节和腕关节肿大,滑液混浊,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含有多量脓性渗出物。
(2)肠型 又称大肠杆菌性羔羊痢疾。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稍后,开始腹泻,粪便先呈半液状,由黄色变为灰色,以后粪便呈液状,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黏液,肛周、尾部和臀部皮肤沾污粪便。病羔腹痛、虚弱,不能起立。常在病后24~36小时死亡。病死率15%~75%。有些病羔伴发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从肠道各部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皱胃、大肠和小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作细菌分离和鉴定。
(1)细菌分离 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最大的特征是:呈深紫色、鼓凸,表面湿润发光,具有绿色金属光泽,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清学检查 将被检菌株培养物分别与分组OK多价血清作平板凝集或试管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再根据OK分组所组成的OK单因子血清作凝集试验,以及将被检菌株的培养物经120℃ 2小时加热,破坏K抗原后再与O血清作凝集试验,以确定O抗原。
此外,还必须测定肠毒素和黏附因子(又称定居因子、定着因子)。如不作血型鉴定,而能证实产生LT毒素和黏附因子也可确诊。
用PCR检测临床样品或细菌分离株中ETEC非常灵敏和特异。从PCR发展起来的多重PCR实验,可在一个反应中加入几种PCR引物以检测几种不同的致泻性大肠杆菌。
(3)鉴别诊断 应与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区别。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要搞好羊舍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厩床、地面及运动场等处粪便及垃圾,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干燥。在动物分娩前,对产房、产床及接产用具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干燥后使用。加强妊娠母羊的产前健康管理。新生羔羊于娩出时应立即给予足够的初乳。保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可用多价菌苗或自家菌苗于产前给母羊接种,对羔羊可有一定被动保护作用。用O78︰K80菌株制成的灭活苗和减毒活疫苗,免疫注射绵羊或山羊,预防败血型效果良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或抗菌药,如土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等,同时配合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近年来,使用活菌制剂有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