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弓形虫病怎么治疗与症状诊断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弓形虫病是由孢子虫纲的龚地弓形虫寄生于多种动物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的中间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猪、羊、牛等多种哺乳动物。终末宿主为猫、豹和猞猁等一些猫科动物。弓形虫病在我国流行广泛。羊受感染后的表现特征是流产、死胎和产出弱羔。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龚地弓形虫。弓形虫属于孢子虫纲的原生动物,它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在巨噬细胞、各种内脏细胞和神经系统内繁殖。
根据弓形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将虫体分为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类型。前两型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后三型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
(1)速殖子 亦称滋养体,主要见于急性病例。典型的游离速殖子虫体很小,纵长4~7微米,宽2~4微米。一端尖细,另一端较圆,边缘薄锐,形状类似扁桃核或球虫的裂殖子,或者呈新月形或香蕉状,核在中央或稍接近于圆端。核的直径1.5~2.0微米,约占虫体的1/4。速殖子在宿主细胞(主要是网状内皮细胞)的胞浆内反复进行内双芽增殖,结果虫体常密集成堆,形成包囊状构造,称为包囊。
(2)包囊(组织囊) 见于慢性病例或隐性感染。主要寄生于脑、骨骼肌、视网膜、心、肝、肺及肾脏等处,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较厚而富有弹性的囊膜。包囊的直径为50~60微米,其中含有数十至数千个慢殖子。慢殖子的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仅核的位置稍偏后。慢殖子在包囊内亦可以内双芽增殖的方式缓慢繁殖。包囊型虫体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甚至伴随宿主终生。
(3)裂殖体 为猫及猫科动物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阶段的虫体。1个裂殖子体内可以形成许多裂殖子。游离的裂殖子长7~10微米,宽2.5~3.5微米,前端尖,后端钝圆,核呈卵圆形,直径2~3微米,常靠近虫体后端。
(4)配子体 是继裂殖体在终末宿主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阶段的虫体。小配子体色淡,核疏松,后期分裂形成许多小配子;大配子体的核致密,较小,含有着色明显的颗粒,后期分裂形成大配子。
(5)卵囊 未孢子化的卵囊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0~12微米。囊壁两层,无色,无卵模孔和极粒。自猫体内排出后,经1~5天发育为孢子化卵囊。孢子囊长6微米、宽8微米,囊内含有4个香蕉状的子孢子,子孢子长6~8微米、宽2微米。
【生活史】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偏嗜网状内皮和神经系统。分裂是进行纵分裂,在一个宿主细胞内连续分裂可形成寄生虫块。最后寄生物集合,被一强韧的保护膜所包围,这时称为“假孢囊”。
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是猫。猫体内的弓形虫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最后形成卵囊。
随着猫粪排出的卵囊,在适宜条件下于数日内完成孢子化。孢子化卵囊内含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孢子。
人、多种哺乳动物及禽类是中间宿主,当中间宿主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卵囊中的子孢子即在其肠内逸出,侵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钻入各种类型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在此感染的急性阶段,尚可在腹腔渗出液中找到游离的滋养体。当感染进入慢性阶段时,在动物的细胞内形成包囊。中间宿主除吃到卵囊外,也可因吃到动物肉或乳中的滋养体速殖子而感染。
当猫吃到卵囊或其他动物肉中的滋养体时,在猫肠内逸出的子孢子或滋养体一部分进入血流,到猫体各处进行无性繁殖。一部分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变成裂殖体,再形成多数裂殖子,细胞破裂,裂殖子又进入新的上皮细胞重复以裂殖生殖方法繁殖数代。最后,有的裂殖子进入肠上皮细胞后发育为小配子细胞,再发育为多数小配子;有的则发育为大配子细胞,再发育为大配子。小配子和大配子接合成为合子,再发育为卵囊,随粪排出。
本病的感染与季节有关,7月~翌年2月检出的阳性率较3~6月为高。因为7月、8月、9月3个月的气温较高,适合于弓形虫卵囊的孵化,这就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症状】 急性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障碍。在绵羊上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证明本病可引起患羊早产、流产和死产。当虫体侵入子宫后,新生羔羊在生后头数周内死亡率很高。有些母绵羊和羔羊死于呼吸系统症状(流鼻涕、呼吸困难等)和神经症状(转圈运动)。妊娠羊常常于分娩前4周出现流产,在某些地区和国家,本病可能是羔羊生前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脑脊髓炎和轻微的脑膜炎。颈部和胸部的脊髓呈严重损害,包括明显的单核细胞血管周围浸润。在发炎区有孢囊状结构和典型的弓形虫。
绵羊胎膜的绒毛呈暗红色,在绒毛中间有许多直径为1~2毫米的白色坏死点,其中含有大量滋养体。产出的死羔皮下水肿,体腔内有大量液体,小脑前部有广泛性小坏死点。在流产组织内可发现弓形虫。
【诊断】 (1)虫体检查 弓形虫存在于神经细胞、内皮细胞、网状细胞、胎膜、白细胞和肝实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内,检查时最好将新鲜的脊髓液离心沉淀,迅速将沉淀物干燥,然后固定和染色。
(2)补体结合试验 与一般补体结合方法相同。
(3)皮内反应试验 感染后3~4周出现阳性反应。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本法适用于人、畜弓形虫病的生前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是能否用于急性感染的诊断,有待研究。
(5)免疫酶标记诊断 免疫酶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的一种新技术,1974年以后开始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免疫酶技术检查弓形虫病有较高的特异性,比一般染色法检出率高。与荧光抗体相比,检出率基本一致,但酶标记设备简单,只需普通显微镜就可检查,而且试剂稳定,用量少,不存在非特异性干扰问题。因此,可作为弓形虫病的快速诊断法。
【预防】 (1)避免羊只吞食猫、狗的粪便。
(2)采用预防传染的一般卫生措施。
(3)英国制出一种控制绵羊弓形虫病的疫苗,也可以用于山羊,每年注射1次。但不能用于妊娠羊。注射疫苗以后3周内的羊奶不能供人饮用。
【治疗】 应在传染的初期抓紧治疗,对急性病例可应用磺胺类药物,或与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均有良好效果。
(1)磺胺-6-甲氧嘧啶 效果很好。可配成10%溶液,按60~100毫克/千克体重进行皮下注射。第二天用药量减半,连用3~5天。可有效地阻抑滋养体在体内形成色囊。也可以配合甲氧苄胺嘧啶(14毫克/千克体重)采用口服法,每日1次,连用4次。
(2)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 用量前者为70毫克/千克体重,后者为14毫克/千克体重,每日口服2次,连用3~4天。
(3)磺胺甲氧吡嗪+甲氧苄胺嘧啶 用量前者为30毫克/千克体重,后者为1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口服1次,连用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