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初期发热,衰弱,易疲劳,离群落后)症状原因及诊断治疗方法
免费加入微信养羊群
方法一:微信搜索 yangyangqun88添加微信加入
方法二:按保存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相册找到图片,即可加入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等症状的疾病。
【病原】
肝片吸虫呈树叶状。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图2-2-1)。虫卵呈卵圆形(图2-2-2),黄褐色。卵内充满着卵黄色细胞和1个胚细胞。

图2-2-1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形态

图2-2-2 肝片吸虫的虫卵形态
【流行特点】
该病的症状表现因感染强度、羊的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幼畜轻度感染即表现症状。急性型症状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是因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慢性型症状较多见于患病羊耐过急性期或轻度感染后,在冬春转为慢性。
【症状】
急性型病羊,初期发热,衰弱,易疲劳,离群落后;肝区压痛明显;很快出现贫血、黏膜苍白(图2-2-3),严重者在几天内死亡。慢性型病羊,表现为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泽,且易脱落;眼睑、颌下、胸下、腹下出现水肿(图2-2-4);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病情逐渐恶化,最后可因极度衰竭死亡。

图2-2-3 口腔黏膜苍白

图2-2-4 眼结膜苍白、水肿
【病理变化】
在大量感染、急性死亡的病例中,可见肝肿大,包膜有纤维沉积(图2-2-5)。腹腔中有血红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慢性病例在肝组织被破坏的部位呈现淡白色索状瘢痕,肝实质萎缩,褪色,变硬,边缘钝圆。胆管肥厚,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胸腹腔及心包内都蓄积着透明的液体。

图2-2-5 幼虫所致的纤维素性肝腹膜炎
【诊断】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水洗沉淀法,即由直肠取粪5~10克,加入10~20倍清水混匀后用纱布或通过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经静置或离心沉淀,倒去上层浑浊液体并再加入清水混匀沉淀,反复进行2~3次,直至上层液体清亮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体,吸取沉淀物,用显微镜观察有无虫卵。对急性病例,因虫体未发育成熟,粪便检查无虫卵时,必须结合病理剖检,在肝脏和胆管中查找是否有大量童虫存在。
【防治】
(1)预防
① 定期驱虫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条件相结合。每年如进行1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翌年的春季。
② 粪便处理及时对畜舍内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以便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
③ 饮水及饲草卫生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以免感染囊蚴。最好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卫生。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轮牧方式。
④ 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生活在低洼阴湿的地区。消灭中间宿主可结合水土改造,以破坏螺蛳的生活条件。流行地区应用药物灭螺时,可选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或2.5毫克/千克的血防67对椎实螺进行浸杀或喷杀。
(2)治疗(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① 丙硫咪唑(抗蠕敏),驱成虫有良效,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口服。
② 硝氯粉(拜耳9015),驱成虫有高效,剂量按每千克体重4~5毫克,口服。
③ 五氯柳胺,驱成虫有高效;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
口服。
④ 碘醚柳胺,驱成虫和6~12周的未成熟肝片吸虫有效,按每千克体重7.5毫克,口服。
⑤ 双酰胺氧醚,对1~6周龄肝片吸虫幼虫有高效,但随虫龄的增长,药效也随之降低。用于治疗急性肝片吸虫病,剂量按每千克体重7.5毫克,口服。
⑥ 硫双二氯酚(别丁),驱成虫有效,使用后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口服。
⑦ 四氯化碳,驱成虫效果显著,剂量按成年羊每只2毫升,6~12月龄羊1毫升,与液状石蜡以1∶4比例混合灌服;也可按同等剂量以1∶1比例与液状石蜡混合后,肌注。